网站首页 > 国考信息 > 国考地理常识题(国考常识积累地理) 国考地理常识题(国考常识积累地理)

国考地理常识题(国考常识积累地理)

  |  国考信息


  航天史及古代天历法

  一、航空航天

  (一) 航空航天基本技术

  1.三大基本技术:天地往返、出舱行走、交会对接。

  2.载人航天器:

  (1)载人飞船;

  (2)载人空间站

  (3)航天飞机:

  ①由于之前宇宙飞船使用一次毁一次,太过麻烦,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建造了航天飞机,

  如图外挂一个非常大的火箭,回来之后,可以滑翔着陆,实现重复使用。航天飞机造价昂贵,目前中国没有。中国以神舟系列和载人飞船为主。②美国发射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航天飞机,即哥伦比亚号。③航天飞机与宇宙飞船的区别:载人飞船是一次性的,而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技术要求更高。

  3.宇航服:为了较好的防辐射和反射光、热,宇航服设计为白色。

  (二) 国际航空航天发展史

  1.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人:加加林;(前苏联)1961 年 4 月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首次进入太

  空能去能回,即人能够往返于地球和宇宙之间即走两步,到了太空之中实现对接,可以输送氧气、燃料等

  2.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列昂洛夫;(前苏联)1965 年 3 月列昂洛夫乘坐上升 2 号飞船进

  入太空,系安全带在飞船周围行走了 24 分钟左右。

  3.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1969 年 7 月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 号登

  上月球。有人质疑阿姆斯特朗登月是假的,可能是在水中拍摄,但美国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曾留下美国的标志。(时间无需记忆)

  4.第一个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的国家:前苏联;我国直到 1970 年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5.导航系统:GPS 系统;北斗系统;GLONASS 系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1)美国的 GPS 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①最早美国军方为了军事用途而研制了 GPS 导航系统。大致以 24 颗定位卫星为基础,提供全天候的三维位置和信息。②民间用途:定位可以达到 3-10 米。军用方面的数据不公开,曾有报道是在 10-30 厘米之间。

  (2)中国的北斗系统:①目前已经发射 16 颗左右的卫星,到 2018 年预计发射 18 颗。我 国北斗系统预计 2020 年投入使用,是由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②北斗属于导航系统,而非观测卫星、气象卫星。

  (3)俄罗斯的 GLONASS 系统:译为格洛纳斯系统。格洛纳斯是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研究的

  基础之上创造,由 30 颗卫星组成,排名不高,使用不多,考试会选即可。

  (4)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①1999 年欧盟开始研发,2003 年由于资金缺乏而请中国

  加入,中国投入 2.4 亿欧元,结果 2005-2006 年欧盟引进美国,排挤我国,因此之后我国自主研制北斗导航。②到 2020 年我国的北斗导航将对全球提供导航服务。目前我国在和伽利略争夺轨道。

  (三)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

  名称 发射时间 内容 补充

  东方红1号 1970 年 4 月 24 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我国把 4 月 24 日定为航天日。

  神舟 1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 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神舟 5号 2003 年 10 月 15 日 我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宇航员是杨利伟(辽宁葫芦人)

  神舟 10 号 2013 年 6 月 11 日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内容与重力试验相关

  王亚平(女性;山东人)首次太空授课,神舟 9 号的宇航员刘洋是我国第一个上天的

  女宇航员神舟 11号

  2016 年 10 月 17 日 截至当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景海鹏、陈冬

  天宫 1 号 2011 年 9 月 29 日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 2 号 2016 年 9 月 15 日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

  嫦娥 3 号 2013 年 12 月 玉兔号月球车、第三个软着陆的国家

  长征 5 号 2016 年 11 月 3 日 我国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长征 7 号 2016 年 6 月 25 日 可搭载货运飞船

  我国的四大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海南昌。

  二、 古代天历法成就

  (一) 古代天历法成就

  1.夏商时期

  (1)《夏小正》。

  (2)殷历。

  2.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记载,公元前 613 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哈雷彗星,俗称“扫把星”。我国是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现象的国家,但推算出哈雷彗星轨道的是英国人哈雷。

  (2)《甘石星经》。战国时期石申(楚国)和甘德(魏国)写成

  3.秦汉时期

  (1)汉武帝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该书把 24 节气定为历

  法,明确 24 节气的地位

  (2)西汉时期太阳黑子的记录。《汉书》

  4.隋唐时期

  僧一行,《大衍历》。同时僧一行通过研究竹竿影子的长度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5.宋元时期

  郭守敬,《授时历》。

  (二) 常考古代历法概念

  1.日、月、年

  (1)日:反映太阳出没;

  (2)月:反映月相变化;

  (3)年:反映冷暖交替的周期。

  2.中国历法

  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

  3.四象

  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

  (三)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属于阳历系统。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分成 24 份,因

  公转的速度不均匀,因此节气便有,14 天,16 天之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到了秦汉年间,二

  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记载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 104 年,《太初历》正式

  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在天历法中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岳: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 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将天干地支组成六十个数的周期用以纪念,从甲子开始,以癸亥结束,这种方式就是干支纪

  年法。

  ①天干和地支一一对应,如第一年为甲子,那么第二年为乙丑,第三年为丙寅以此类推。

  ②甲子出现的周期是 60 年,因为 10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60,即 60 年一个轮回。十二

  地支被引用做生肖对应和计时。假如今年是丁子年,那么明年是戊丑年。

  (五)十二时辰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两小时。十二时辰跟现在的对照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23-1 1-3 3-5 5-7 7-9 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中国古代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 2 个小时,子时为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午时是早上十一点

  到下午一点。子时为三更,那么丑时是五更,以此类推。


上一篇:国考地点选外省好吗(国考不报考异地公务员的五大原因)

下一篇:国考地级市副省级市(国考试卷市地级和副省级谁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