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备战时间分配(22年国考复习时间规划)
英豪公考
现在已经是5月份了,备考时间的话,从5月底到11月底,大概6个月的时间,用来复习国考小编认为是比较充裕的,如果复习计划得当、效率有保障,4、5个月的时间应该就比较充足了。但是就感情上而言,即使复习一年,最后一个月可能还是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没学到的地方有很多。因此如果对自己长线战斗的能力有信心的朋友,大可以把战线拉长一点,多学一天是一天,总归是没有坏处。结合一些网友的备考经验,小编来帮大家给后面的时间做个规划吧
图一
一、复习建议:
5月底开始通过看网课学习,先看系统班课程。可以保持每天白天预习,晚上听课,听完课预习第二天内容,第二天白天用于学习。基本到了6月底强化练习课程结束,开始刷题阶段。然后一直到10月,此后阶段开始刷套题,优先刷2015年后的国考题,然后是自主命题省份的题,最后是联考题。针对刷题过程中体现出的薄弱项,回头复习对应的方法精讲课程,或者找课程包里对应部分的课程。这段时间如果真题成绩稳定在80+(因为有很多刷过的题目),模考成绩在75左右,应该就是到了瓶颈开始努力突破,然后全天候复习,制定精确到时段的复习计划,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考前一周调整作息,上午刷行测真题,下午刷申论真题,晚上听考前冲刺课,听完课刷三套资料真题,睡觉。
图3
二、对行测备考的看法
相比于申论来说,行测更加考验考生的综合能力和考场心态。平时有一定常识和阅读积累、头脑比较灵活的人,裸考也可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如果平时兴趣面比较窄、反应速度比较慢的人,就可能觉得行测很难提分。对于前一类人来说,投入更多时间在申论里可能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而对于后一类人来说,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行测能力则是很有必要的。
在小编看来模考的最大作用是模拟考场环境,因为做真题套卷之前,里面的很多题目在自己刷题或者听课的时候都做过了,答案是一望可知的,这就会让人在正确率和做题速度上有误判。通过模考,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在每个模块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做题顺序和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的话大概是常识10min,言语25-30min,判断30min,资料25min,剩下的时间给数学,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蒙。实际到了考场上你会发现时间分配和模考时大致是吻合的,虽然你有可能只留了十分钟给数学并且一道题都没做上,但是这是常态,所以心态不要有什么影响。
但是就个人感受而言,入门课程都只能起到入门的作用,它们能把你带到70分,但再往上则需要个人更多的积累、努力和一些灵气了。在自测或模考稳定在70分以上水平之后,听课只是辅助的,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开始自己摸索提分的方法了。小编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抠题
这主要是针对国考真题而言的,省考题和模考题都有不尽严谨之处,死抠答案意义不大。数字没什么好抠的,因为相对客观,而对于言语和逻辑来说,先自己试着理解正确答案,再去看解析,如果不认解析可以自己拿答案往符合逻辑的方向去靠,但是孤证不立,如果用自己的理解,必须找到类似的题目去印证,如果无法印证,那还是采信解析上的解释为好。
具体来说,抠题就是把一道题的每一个要素都拆解开,比如言语-细节理解题,以句号为单位,把题干段拆解成以句号为分割的若干个句子,抠了几道题以后发现,四个选项往往是每个选项对应一个完整句子,掌握了这点,读段就变成了读句子,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就有了保证。
2、整理错题
如果对错题没有有效的整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那刷题就没有意义。除了把真题和模考题的错题分开整理之外,还会分析错在哪个知识点,整理出数据,在下次做题的时候着重注意。
3.各模块经验
以下小编大概分模块简单说下:
言语:语感很重要,有语感做题很顺滑,没语感做题就很干涩。语感的积累主要是多看官方章,人民日报和新华网是很好的两个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虽然里面全是官话套话,但是我们公考需要的就是这个,看多了就发现不管言语题还是申论,其实和人民日报里面的章套路都有点像。
图推:图推就是大量刷题,至少要让自己度过“元素组成不同-题干里交点很多-数交点"的初级阶段,必须做到看到题一眼就"数点”。刷题的时候不要死抠,没思路赶快下一题,不然很可能一个小时都做不了几道题。考场上做图推很有灵感,国考图推10道题,有时候基本上都是看一眼就看出来,顺利到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掉了陷阱。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规律,就迅速确定思路开始验证,不要在几种可能的思路中间摇摆不定。比如如果确定了要数点,就赶快把交点、直线交点、曲直交点、曲线交点都列出来,然后进行简单运算和观察,如果没有规律就放弃或者验证下一个规律。
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本质上就是形式逻辑,公考不考那么深奥,比如三段论的格式之类的,但是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把“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简化成了“后推前""前推后",如果是在校考生,或是时间比较宽裕的考生,可以尝试系统学习一下这门课程,系统学完以后翻译推理可以说正确率100%不是问题。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基础知识一定要牢固,尤其是"除非否则不"这种特殊形式。
定义判断:定义判断最忌望生义,即使是觉得自己很熟悉的内容也一定要仔细读完题干再选。要尊重题干,不能想当然。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重要的是二级辨析,基本的二级辨析老师都会教,但是如何对比择优则是需要自己摸索的。细心很重要,类似"鲸算不算鱼"这种陷阱是注意一下完全可以避免的。
资料:资料是国考最简单的部分,就算今年国考这么恶心的题,一般人资料整体的正确率应该也是高于其他模块的。资料无非就是基期、现期、增长率、增长量四个问题,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整理笔记,把基本的公式搞清楚,剩下的就是识别、找数和速算。
识别题型主要在于避免陷阱、找数主要在于耐心、速算主要在于技巧和练习。建议专门买一套资料的书,在纸上做题,一次一套(四道)大题,更能找到考场的感觉。做题的过程中定要先观察选项,结合速算技巧可以大大提高计算。
常识:进入最后复习阶段之前,常识只建议关注时政,其他的部分不建议浪费时间复习。常识是很看积累的部分,比如去年国考路由器那道题,平时经常打游戏的,有通信行业背景的很容易就能做对,如果不是平时积累了相关知识,怎么复习都是复习不到这种知识点的,所以平时不建议花时间在常识部分,最后复习阶段可以跟着老师过一遍热门考点,但是也不要抱太大希望。
图4
三、对申论备考的看法
如果作功底一般,相比行测,申论方面的努力要欠缺一些,思路还没有成熟稳定,遇上合适的题目分就还不错,遇上不趁手的就会翻车,所以就写一些广义适用的。
1、掐时间写真题。2、一开始可以跟着老师走,有一定基础以后,申论答案要多看,找到自己的最优解,综合修正自己的思路,再重写进行复盘,不要被局限住。3、平时多积累能用上的事例,用典,表达方式,但空闲时间可以多看看历史书籍,学书籍,时事相关的采访。比起功利性的记忆下来的东西,真正打动你的故事和语言会记得更深刻。
上一篇:国考备战(国考告诉你怎样备战行测申论?) 下一篇:国考备注写的周岁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