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国考面试在哪边考试(公务员遴选能跨省吗?)
推荐文章
现在国家各省遴选的大趋势还是针对本省遴选的,能跨省的遴选招录其实不多。如果你有这个想法的话,可以多去关注想报考省份各个单位的官网,说不定就瞎猫撞上死耗子了。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要换个省份生活,那中央遴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处于中国
上位圈的薪资福利、让人眼热的社会地位、素质涵养很高的单位同事等等这些
都比低层级单位好太多,如果不是非某个省不可的话,可以去尝试尝试,里面
单位也不少,说不定有你感兴趣的。
但是不管是跨省还是中央遴选,等待时机的同时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每次的机会都来之不易,一定得好好把握住!本人84.6分一次上岸中央遴选,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经验,希望你能顺利等到机会,一次上岸!
转变思路听潘战,“时机一到”自己变
遴选单位不关心你入职之前受了多少苦,做了多少准备,他们只关心新员工来了能不能第一时间上手工作,要不要再找几个替补先准备着,反正教是不可能教的,岗前培训更是没这回事。
所以在备考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弯转过来,基层呆的时间太长很容易在做题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站在执行者的角色,做题的时候突然让做决定一时半会还真搞不定,乡镇生活中日常积累的那些工作经验,在遴选中大多行不通,毕竟高级机关从不关心那些鸡毛碎皮的小事的处理方法。
潘战遴选全课是用来转变基层思路最关键的一步。我当时重点学习里面的高层机关工作思路,除了跟着老师的讲解内容一步一步走,还慢慢尝试着从高度和角度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分析解题思路,逐步拓宽看待问题的层面。
之前做过一道案例分析题里的组织管理类题目,问的是单位组织培训但场地经费不足,该如何开展。
我思考的时候就是按照常规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来回答,先反思为啥出现这样的现象,再根据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但这种答案的可实施性都不高。潘战里面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分析,每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针对性很强,实施起来也很方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脑子里有东西≠动手能力强,光有思路不行,还得找到一个桥梁把思路源源不断的传送到试卷上,我又去看了罗喆遴选刷题课,听老师讲关于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再通过练习达到看到题目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下手的地步,把自己的学习效果跟动手能力不断磨合,不浪费每一点学习成果。
我当时是把能找到的近些年的遴选真题全部做了个遍,前几年和近几年的政策方针发生了点变化,不过常规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有大的改变,考察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也都大差不差,做的时候没啥差别。
做的题多了也能发现一些有帮助的小细节,就比如可以发现出题人出题的时候不喜欢出一些高深的问题,离生活越近越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上,在备考的时候就能在热点新闻上多放点注意力,对考试绝对很有帮助。
时光易逝热点难积,善用工具稳定“中心”
决定报考之后人民日报和半月谈就成了家中常备,手机上自然也少不了,以保证自己时政热点储备的及时更新,对新闻上那些非常重要的政策也经常试着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到做决定的位置看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措施,练的时间久了,还能为思路的提升添个砖加点瓦。
人民日报时评里面的不少板块质量都很高,不过备考的话只看上面的时政板块就行,对各省发生的事件和一些政策方针都有分析解读,思考问题时结合着看到的分析就能更加接地,写出的答案也能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内容自然更纯粹。
中公时政理论是我用来系统积累各种热点的一本书,对不同领域的热点话题分类都很完整,比如污染治理、政务服务等等,并且每个专题划分里都有新闻报道原文、考试预测、必备知识点这些细分环节,不管是想背时政热点,还是积累观点解析,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想要的。
平时完成自己工作之后剩余的时间,单位里那些没人要的材料任务,譬如帮领导写写讲话稿、对照检查材料、述职述廉报告我都积极揽下来,写完之后再去找材料大佬或者其它文笔好的同事帮忙看看,好好说的话他们还挺乐意教的,这不仅对考试有帮助,对日常工作也非常有用。
具体题型了解到位,高分战略胸有成竹
公文写作题:准确、简洁、鲜明、易懂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每种题型都有不同的答题思路框架,看到问题第一时间就得理清答题思路、想好回答问题的框架,这样才能把回答提炼的更富有逻辑、内容表述的更加流畅。
就比如说写表扬性通报时,思路框架一般可以是“概述事件情况+说明通报缘由+写明通报决定+提出希望和要求”,有了框架再往里填东西就相对容易很多。
再就是要能划重点,真题中的材料有很多都是长达一页至两页纸的,考试时应该也是一样,又不能把材料当故事或者小说看,只能在备考时就练习一边看材料,一边划重点,刚开始确实不容易,熟练之后就能感受到它有多方便。
划重点的两个步骤,一是划材料主旨,二是划材料层次。假如做题时让根据材料写一篇调研报告,那看材料的时候就得从材料中划出调研的背景、工作的成效、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群众的建议等等,还要对部分材料进行再细分,像产生的原因分别有哪几种这些类似的区分肯定是少不了的。
关于公文写作想说的最后一点就是不要模板答题,一个人用那是个人才,一千人用那就是个普通甚至有摸鱼嫌疑的答案了,不会不及格但也绝对上不了岸,这种时候回答的答案是要以真情实感取胜的。
大作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主体,先认清楚身份设定,再进行详细的阐述。基层单位的角色更注重微观层面,思考问题就常常着眼于解决面前的问题,针对性比较强,宏观决策方面甚少涉及。
高层机关单位在写作时更加注重宏观方面,略微夸张的说思考问题要站在全国全行业的高度,建章立制、组织协调机构、宏观调控等等部分都要在对策范围之内;
其次就是提出的对策要全面,写作的时候找准侧重点,分清主次,不能单纯只是论述具体内容,每个对策中提出的原因、价值、意义也都要阐述到位。
案例分析题:拿下案例分析例题的答案的关键在于摘抄和分析理解能力学习到位,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时刻留意整个答案的连贯性以及精炼度,用一些没意义的小碎句很易把答案变得很没有条理,毕竟是遴选考试,做题的时候还是得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1. 回答问题有条理。从语言表达上没办法再往上精进的话我就从回答问题的形式上着手,尝试分条回答问题,把找到的每个点都分开阐述,保证答案的条理性。
2. 不要太过口语化。决定备考时我就尽量减少使用不规范的简称、方言词语、模棱两可的词语,从生活中养成这样的习惯,能有效避免考试的时候出现顺嘴秃噜皮的情况。
没事的时候再去看一些公众号,像上面说的人民日报、半月谈等等,浏览量越多,逻辑表达能力就越强,考场上语言组织能力也就越好。
最后再来说一些备考中的注意事项
1、保持字迹。不说写多好,起码不能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都开始刷真题了字体还是歪歪扭扭、无法辨认,那在考场上就是个分母,即便写得再好,水平再高,阅卷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字去花时间琢磨到底表达的什么意思。
我备考的时候直接买的考试专用答题纸,一方面可以控制自己的字体,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字数严格控制在标准内,到考试的时候就不需要担心这部分拖后腿。
2、规范文章格式。遴选笔试对格式要求还挺高的,比如把答案分条列出,答题不得超过100个字等等,我考的时候把所有可以列出来的答案全部列出来了,小标题也没少用。
小标题其实不算太难,围绕着成立组织、开展核查、提出对策、完善机制这几个途径改编就行了,而大题目的小标题我一般采取“措施+成效”这种句式,字数控制在6+6,显得更加条理清晰,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重点。
3、认真审题。竞争比越来越大,笔试为数不多的五道题肯定都要拿到最高的分数,每道题100%理解准确到位是做题最基本的要求,基本上一道审错题那这次考试就直接结束,所以做题的时候一定认真理解题干给的每一个字。
上场心理紧张很正常,但这种时候也最容易理解错题目意思,因此备考的时候就要把“慢慢审题,快速解题”的想法贯彻到位,日常把审题能力提升上来,考试的时候就不至于出现因心理压力过大和紧张情绪过重而导致的一字之差的跑题、误题和错题的现象。
4、结合实际进行答题。首先是要结合所给材料实际,做案例分析题和大作文题时要有意识的引述提供案例中给出的材料;二是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实际,做题时不要把思路局限到题目提供的材料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例进行答题;
三是结合本省的实际,像你要跨省就得多注意目标省份的社会时事,特别是那种对策措施题,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所在地区或考题中的提示来有针对性地答题,让评卷老师更明显感受到考生对当地时事热点的了解。
不管考中央还是选择等跨省的机会,都需要时间,先好好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祝顺顺利利!
上一篇:距离2018年国考(国考该怎么高效准备国考?) 下一篇:辽宁2017国考报名时间(辽宁艺考生记住这几个报考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