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河南考试难度(河南公务员省考难度有多大?)
推荐文章
公考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现在就在天上,和太阳肩并肩。
说说省考难在哪儿,省考的难在于岗位选择上自由度不高,一些岗位有户籍限制,应届生身分要求甚至是专业要求等等...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尤其是社会考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可以考的岗位来来去去其实就那几个。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题目难+参考人数太多,这几年公考热,省考的报名人数每年稳步上升,已经突破两百万大关,竞争十分激烈,热门岗位的报录比更是到达了峰值。
“在2022年河南省公务员招考人数比较多的岗位类型有公安岗位、其他机关单位和乡镇岗位,招考人数分别为1249人、2226人和2158人。”
“2022年河南省公务员招考人数相较2021年报名人数小幅度增加,达到了8003人的招考规模,近四年中仅次于2020年的9851人。在2022年招考当中,招考人数最多的地区当属南阳地区,以825人的招考人数遥遥领先,其次为驻马店的667人和洛阳的654人。”
光看看这些数字都能直接感受到拉满的难度吧。
省考岗位里像YB监会、Z监会、S务、H关、公J法等等这些福利待遇比较好的部门是每年的报考大热,除了竞争异常激烈,题目作答难度也相对较大。例如省考行测笔试时间为120分钟,需要写130道题,显然是做不完的。
说了这么多省考的难,并不是为了劝退想要参加考试的人,每年报考人数这么多、题目这么难,不照样有人能考上吗。重要的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自己能力所及的目标,设置合理的学习计划,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去贯彻执行。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经验,希望多多少少能帮助到大家:
资料准备上:
基础教材和练习册:基础教材我当年行测用的是华图的《模块宝典》,申论用的是粉笔出版的《申论的规矩》。
行测练习题用的是华图5000题,申论用的粉笔的《决战申论100题》,后期我还补充了本华图的申论100题。
华图的模块宝典,算是考公教材里比较早按照题型分类学习的基础书目了,在行测的学习里学会分门别类、规律性作答是很关键的高分思维。模块宝典在讲解知识概念的时候会有真题例题帮助理解,理解之后再刷题才能提升正确率。
大概了解了考试内容之后,大家就可以开始规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学习内容了,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备考时间,认清自己的学习效率,保证自己可以高效的吸收新知识,强化锻炼新能力才可以。
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是很强,备考过程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可以选择跟班进行冲刺。
我自己是尝试过自学,过程一塌糊涂,结果更是一塌糊涂,走了不少弯路不说,关键是连走了弯路都不知道,确实心累。
公务员跟其他考试完全不一样,做题靠的就是方法技巧,技巧好用,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会提高,但如果自己总结的话,很麻烦,效率很低,建议报班跟着学,会更好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报班是学习解题的方法技巧,但并不是每个辅导班的方法技巧都好用,在挑选时还是要注意。
我个人感觉闪能公考在这块儿做的还是挺好的。我也听过粉笔,粉笔的方法技巧我感觉很拉胯。就拿申论来说吧,用老师上课教的方法,找到的点全是散的,然后老师要求我们自己去分类,还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关键是对我们这种考公小白来说,根本不知道怎么分,而且经过老师精简之后的点都看不出来是材料里出来的,学完跟没学之前基本一个样,我不知道跟着粉笔学的意义在哪儿。
但闪能教的方法技巧就很好用,做申论题目之前,老师会带着我们先分析一下材料,然后再带着我们捋一下材料的逻辑框架,我跟着闪能老师学的是先从材料里面找总结词,然后根据总结词找点,而且找的基本上都是材料里面概括性很高的原词原句,根本不用自己再费脑筋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自带逻辑顺序,学会之后,我的做题速度也提升了不少。
行测学习细则
考查内容: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
各模块答题时间&具体怎么学才能高效备考取得高分:
1、常识判断(建议5分钟左右)题目数量(20题)
常识判断非常考验你在备考阶段对于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考场上不要一个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去纠结选项。在平时练习中,你要学会举一反三,遇到错题别只看正确答案怎么对的,更要知道错误答案是怎么错的。
这样才能多多积累一些知识,因为在下一道题里,这些上道题的错误答案可能就变成了正确的选项。以求在考试中如果遇见这些刷过的题,你可以把喂到嘴边的分数吃下!让练习期间的积累训练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言语理解
对于这个题型,很大程度上要靠你从小到大积累的语感来做题,在考场上遇到的词汇,绝大部分都能在备考阶段的日常模拟中遇到。那么在考试当中自然熟能生巧,不会在这个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
针对片段阅读,需要掌握题目给出材料的结构,技巧性比较强,需要通过实战不断提升对于做题技巧的熟练度,这块30道题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
3、判断推理
这一部分又分成了四个小版块: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
每一种题目规律性都很强,在掌握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基本上都能很快进行解答,如果模考过程中做不出来,可能就是版块对应的知识点没有掌握扎实。
所以需要平时多去总结,进行专项训练查漏补缺。在考试过程中这部分题目用时大概是35分钟左右,认真学习做题技巧,可以保证正确率在80%左右。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类题是行测整个卷面的最后一部分,题目数量多,这块的分值也比较高。很多公考小白、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会误认为资料分析既然在最后面,一定是难度最高的。其实不然,资料分析类题可以说是整张试卷上最简单的一个部分。
只要在备考阶段认真花时间去练习,那么在考试当中保证80%的正确率还是比较轻松的。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的地基,如果资料分析没有做好,那么行测基本上不可能有高分。所以建议大家要把资料分析做题顺序往前挪,一定不要放在最后做!写完四道资料分析题大概要用30分钟左右。
5、数学运算
已经在准备行测的伙伴们肯定知道,数学运算题,你全部做完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且正确率也不一定高,怎么算怎么亏本,所以最好把这个题型放在最后。
其实整个行测试卷做题的顺序也有讲究,你可以把自己最缠长的题目放在开头做,最不擅长的放在后面,实在写不完也可以适当放弃,有所取舍。
行测考试最关键的是明白,怎么样才能在两个小时里比别人做对更多的题目!所以整个行测备考的关键词就是效率!这和申论备考的精学思维是不同的。
申论学习细则
考查内容:归纳概括、贯彻执行(公写作)、提出对策、综合分析、章写作五大部分。
申论各模块具体怎么学才能高效备考取得高分:
1.概括类
针对概括类的考题,要想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高分,伙伴们第一要做到的就是精准审题。很多人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因为概括类题型的题干相对简单,从而忽略了一些题目中的特定的要求和细节信息。
所以在这里必须要提醒大家!概括类题目的要求细则,其实就决定着答案的呈现方式和组织结构。
例如题目里要求考生进行概述,那么你在答案呈现方式和组织方式就是以总-分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描述。假如说题目中要求你梳理归纳材料关键信息,那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不能简单的去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写,要先进行分类,再进行分条。
2.分析类
这一类题目是省考小题考察的重中之重,而且分析类题目的难度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而且分析类题目一般会分三个种类:
第1类是观点评价,遇到评价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观点的评价要结合具体材料来进行。也就是说这个观点是对是错,不能完全根据你的主观判断来分析,而是要依据材料中的表述来进行判断、定性。所以说申论其实也是一场客观题考试。
第2类就是单一要素的分析,这一类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考试过程中通过题目给到的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分析、推理基本上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第3类是句子理解,语句理解类的题目,近些年来考察的越来越频繁,难度也越来越大。想要做好句子理解就要紧密联系上下,先揭示语句的本质,明确它的正确含义,然后再回到材料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加以论证,最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把句子理解类的题目解答完整。
3.对策建议类
对策这一类题目在省考中考的没那么频繁,对于这一类题目,大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写问题,或者怎么写才对。那这就要求你在做题的过程当中,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来进行分析。确定答案是由所存问题和解决对策两部分组成,还是只写其中一部分就行。
怎么来界定答案构成还是要看题目怎么问,如果题干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概述,那么你在答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直接列出对策。反之,如果题干只是说根据题中材料,来提出建议和对策的话,那第一步要对问题进行简要的梳理,接下来再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在提对策的时候,还要把握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通过给定材料的对策性表述,来提取关键信息进行作答;
通过给定材料中的做法经验,来进行分析推理;
第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完善补充,只有做到这三步,对策建议才能够比较完整。
4、应用类
对于应用类题目,省考考察的占比相对较大,涉及的应用种类也非常多,给大家的复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少实习和工作经验的小伙伴来说,也不是特别友好。
明确公写作的格式。那么在针对给定材料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从下手。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那就是首先通过题目来确定应用的种类,根据不同的种特点来确定章结构和格式。
然后再回归到题干当中,根据题干的要求完善内容要点,这些内容要点其实也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总体来说应用的写作就是格式加内容,把握住这两点申论分数不会低。
大致上要注意的点就是这些,光说不练假把式,看完我这些话就赶紧行动起来吧,这次上岸名单里肯定有你!
祝愿每一位备考的伙伴都能顺利上岸。只要你努力了、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衷心祝愿大家可以得偿所愿,顺利上岸!(单位伙食吃不腻哇!)
上一篇:国考河南(国考河南十大热岗抢手) 下一篇:国考河南难度(河南公务员省考难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