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考对学历的要求(揭秘2023年国考扩招背后的真相)
推荐文章
202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据统计,本次国考共有378万人报名,平均竞争比达102:1。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为什么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也要选择考公?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未来和职业发展的?考研的尽头真的是考公吗?本将从多个角度,揭秘2023年国考扩招背后的真相。
考公热:逆周期现象
在经济社会发展越是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时候,“考公”越会成为热点。这是一个逆周期现象。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危机和挑战,国内外形势变化,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都加大了规模不断增长的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众开始重新认识到有一份稳定“编制”的价值。
“编制”是指国家或者单位按照法定程序确定并核准的工作人员编制数额和编制结构。“编制”意味着稳定、保障、福利、荣誉等诸多优势。对于刚毕业或者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编制”更是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考公热:应届生倾斜
2023年度“国考”的计划招录数量3.71万人,较上一年度的3.12万人增加0.58万人,“扩招”比例达18.75%。新一轮国考对应届生倾斜力度不减,共计设置2.5万(67.4%)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占比为近年来最高。
这说明什么?说明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培养新鲜血液,吸纳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对于应届生有更多的包容和信任,愿意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考公热:学历竞争
“考公热”之下,选材不仅越来越专业化,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我们观察到,岗位偏向招硕士的比例是越来越高,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华图教育联席总裁郑照说,“‘985’‘211’ 的学生有天然先发优势。相比之下,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太好。”
据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签三方就业协议书3669名清华毕业生中, 69.9%选择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 这反映出一个现象:即使是顶尖名校 如清华大学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考公,这说明他们对于公务员职业的认同和向往。他们不仅是为了稳定和保障,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考公热:考研的尽头是考公
考研和考公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考研的优势:
可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可以接触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导师,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考研的劣势是:
考试难度较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阶段压力较大,需要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和科研项目。研究生毕业后并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可能面临就业困难或者低薪问题。
考公的优势是:
公务员职位稳定,待遇较好,享受国家福利保障。公务员工作相对轻松,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或者变动风险。公务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考公的劣势是:
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较低,需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公务员工作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可能导致个人发展受限或者失去激情。公务员受制于体制内规则和纪律约束,没有太多自由度或者个性化空间。
综上所述,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或者错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目标等因素来做出适合自己最好。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在当下社会环境中都需要付出很大程度上得到回报。
因此,并不能说考研就一定比考公好或者反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在完成了一个选择后还可能面临另一个选择。例如有些人在读完硕士或者博士后还会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些人在当了几年公务员后还会去报名读研究生。所以说“考研”的尽头仍然是“考公”,并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上一篇:2023国考分数线(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海关进入面试最高分最低分) 下一篇:2023国考报名程序(2023年国考报名遇到的9个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