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专业取向(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3?)
推荐文章
关注性格特征与职业取向
现代企业用人,流行性格类型和气质类型测试,以考察是否适合某种职业。这是有科学依据和科学道理的,因为职业与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密切关联。某种职业适合某种性格的人,某种性格的人适合从事某种职业。大学时学习某一专业,就是为从事相应的职业打基础、做铺垫的,选择专业基本等同于选择职业。因此,考生选择的大学专业,必须与自己的性格特征相适应,必须与自己的职业取向相一致。
一、 与性格特征相适应
性格特征是一种稳定的、持续的、普遍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职业与人的性格是密切关联的,不同的性格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比如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语言表达的考生,就不适合学习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大大咧咧、做事粗心大意的考生,就不适合学习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类别的专业。当然这仅是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选择相适应的专业。现实生活中不乏因为专业选择不恰当,职业选择不适合,最终改了行当,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得重新学习职业技术,浪费了青春年华。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呢?我们可以借助霍兰德测评工具和多元智能测评工具,测定自己的兴趣指向和性格类型,并选择与之相适宜的专业。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需要强调:我们可以借助性格测试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但性格测试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测评结果仅供参考。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给自己贴上“标签”,那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是因为:1.测评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未必完全符合真实的自己;2.咨询师受其水平和能力的局限,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有的也许会相差较大;3.人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一种绝对化的观念,随着环境的改变和自身主观努力,性格是可以得到一些改变的,尤其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性格也尚未定型;4.性格特征不是选择专业及职业的最根本的依据,更不是唯一的依据。所以我们不要苛求,更不能迷信。
二、与职业取向相一致
职业取向,就是我们考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职务一种显著的倾向。广义上讲,职业取向与理想志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影响,但二者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互不替代。理想志向包含职业取向,但职业取向未必等于理想志向。理想志向比职业取向更宏大,更高远,职业取向比理想志向更贴近现实、更直接。比如,某位考生想将来当一名物理学家,这叫理想志向。这很好,有理想志向,就有努力的方向和长久的动力, 但却不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距离比较遥远,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还受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如果这位同学想做大学物理学的教授,这是职业取向。只要读了大学本科物理学的专业,好好学习,毕业之后继续考研,读到博士毕业,那么就可以去大学教书,从讲师做起,升为教授便是大有可能之事。
因此,我们选择大学专业,不但要从宏观上考虑自己的理想志向和价值取向,还要从微观上考虑自己的职业取向。这是更现实更直接的客观标准。
由于我们的考生接触社会,尤其社会职业很少,最熟悉最了解的职业,莫过于教师,其次才是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绝大多数考生对职业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很大的片面性。所以,很多考生的职业取向具有一定的茫然性。这需要我们家长帮助考生确立职业取向, 当好参谋把好关,但不要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考生。
一旦确立了职业取向,选择专业就变得非常简单易行了。如果你想当一名幼儿教师,就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如果你想当一名小学教师,就报考师范类语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如果想当一名法官或律师,那么就报考法学类专业,最好是政法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律专业;如果你想当一名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那么你就报考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好了。
未完待续……
上一篇:高考志愿专业区别(志愿填报你知道工科和理科的区别) 下一篇:高考志愿专业填报顺序(2022年志愿填报都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