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公告怎么选岗位的(2023年中央遴选报名该如何选择报考岗位)
推荐文章
2023年中央遴选公告已经发布,如何在名目繁多的岗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心仪岗位,如何选择岗位才能实现最高“性价比”?报考岗位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掌握“选岗”这门技术势必会让自己的遴选之路旗开得胜。
一、 考虑专业是否匹配
根据近几年中央遴选专业招考情况分析,中央遴选专业设置倾向于专业大门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级专业门类学科,小专业的占比在逐步降低。如法律岗位招聘,大部分专业要求是“法学”,也就是法学大类,但是也有部分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如最高司法机关)会将专业限制到“民商法”“经济法”等具体专业方向。在报考时要明确遴选单位专业设置的类别,如“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存在界定难度的时候,建议及时和遴选单位联系,核实自身专业是否符合报考条件。
就专业优势而言,法学、学、会计学有较强专业优势,可报考岗位较多,哲学类、工学类、管理学也有较多可选择性。有些考生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不同,比如本科系管理学,研究生系法学,对于报考岗位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法学”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要看职位表中“其他条件”中有无对“本科研究生均为法学专业”的具体要求,若没有此特殊要求则可以报考。
就学历限制而言,中央遴选学历要求较高,一般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少部分岗位本科生可以报考,这与中央高级别的工作层级有关,招录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非全日制取得的学历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中央遴选职位表中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明确限制“全日制”,严格意义上说是可以报考的,为确保稳妥,建议和遴选单位核实确定。
二、 考虑人岗是否适配
人岗适配度除了考虑专业、学历因素外,主要考虑性别、工作经历等特殊因素。如公安部招考限制条件比较严格,其中就有“工作任务繁重、强度大,常年加班加点,经常出差在外,处于高风险、强应急状态,对身体条件和抗压能力有较高要求”,如中央军民融合办,要求“具有较强的字功底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在市(地)级(含)以上机关干部人事工作经历”。这些“其他条件”的特殊要求也是选择报考岗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因为这也是人岗适配度的一个重要考量,否则,纵使“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关关通过,在最后的“考察”阶段也会被遴选单位以“人岗不匹配”为由拒绝录用。
三、 考虑竞争是否激烈
2022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系当年最大报录比752:1,2021年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系当年最大报录比1115:1。用“千里挑一”来形容热门岗位招考毫不过分,但是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报考扎推”,这样的“扎推”现象往往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单位热门岗位抢手,二是条件宽松限制较少,为尽量避免自己选岗“扎堆”,可以筛选自身符合限制条件项数较多的岗位,如2022年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和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均招考“字起草、会议组织职位”,但是前者无其他要求,后者要求“有宣传思想化工作经历”,而你本人又恰好有相应经历,则建议你报考后者,这样就将不具备经历的考生限制在报考范围外。
四、 考虑部门是否跨越
是否跨部门(系统)报考?取决于本系统今年是否有职位发布,自身是否符合今年本系统最高单位招考条件,个人是否有跨系统工作的意愿打算。如公安部仅面向省市两级公安机关招考,外系统几乎没有通过遴选进入公安部的可能。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除就业促进局)也是仅面向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管理领域工作经历的人员进行招考。如果本系统有自己心仪的报考岗位,选择本系统内部进行报考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如果没有职位或者不符合职位要求,选择跨越部门也不错,因为中央层级的单位发展前途都不会太差。
五、 考虑单位是否热门
近几年的中央遴选每年都有零报名岗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限制条件太多,符合条件者较少;二是单位较为冷门,考生报考意愿不强。“无人问津”的冷门和“非常抢手”的热门如何选择,是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是选择“稳坐钓鱼台”,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意愿选择,因为冷门岗位达不到报考比存在被撤销的风险,到时候重新报考就比较繁琐。
六、 考虑城市是否喜欢
中央遴选大部分工作地点是在北京,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则有很多的特派处,如国家税务总局驻沈阳特派处,这时候城市的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之一。
七、 考虑准备是否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央遴选是一条漫漫长路,选择合适的岗位只是万里关山的第一步,充分的备考,夯实自身实力才是制胜的法宝。如果自身考试实力特别强,哪怕是热门岗位依旧可以毅然决然的报考,哪怕“千里挑一”,为什么那个“一”就不能是自己呢!
上一篇:国考公告如何选岗位(手把手教你考公务员如何选岗) 下一篇:国考公安备考(30天如何备考2022国考公安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