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信息 > 湖北高考志愿预案(准备高考志愿填报预案) 湖北高考志愿预案(准备高考志愿填报预案)

湖北高考志愿预案(准备高考志愿填报预案)

  |  高考信息


  【重要提示】

  本篇幅较长,但自认为对高考志愿会有较大帮助,请多一点耐心阅读;本均覆盖本科范围。对艺考、大专不涉及;本对广东省考生可直接复用;对其他省份考生可参考

  前言

  笔者无意制造紧张空气:明天开始高考,20天后公布高考成绩。成绩公布后,按以往安排,会有约1周的时间进行志愿填报。

  换句话讲:从今天算起,高考志愿填报结束,还有约25天的时间。

  现在就开始,为什么?

  25天的时间充足吗?对于本科,你需要:

  从1000多所高校中筛选出合适的高校;从每个高校几个到几十个专业中敲定专业组合;综合考虑专业质量、高校质量、高校地域等其他因素;需要学生、其他家人一起讨论上述问题,慎重修改、反复思考

  而在此期间,你还要兼顾正常的工作、必须的生活.....

  所以,假设全部放到最后几天去准备高考志愿填报,你会发现:时间如流水、手忙加脚乱。应对方法: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就一点点地准备好志愿填报的预案。

  预案是啥子?

  之所以是“预案”,因为有两个信息现在没办法完全决定:1.最终的高考排位;2.专业意向。

  对于1,解决方法是:利用8省联考的省排位,以及一二模的市排位转换成的省排位来预估自己的高考排位范围,以此范围来准备高考志愿;

  对于2,可以多确定几个方向的专业意向。

  一句话总结下:预案是用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高考结果及专业意向。

  制定预案需要的两个信息

  预案需要首先明确两个事情:排位范围、专业意向。前者上已有,不再赘述。对于专业意向,需要展开说一下:

  一条志愿可填报6个专业。这6个专业应该由3类专业构成:最想上的专业--称之为意向专业,和意向专业接近的专业--称之为意向相关专业,勉强可接受的偏冷专业--称之为托底专业。

  这6个专业的历史录取分,若按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的顺序排序,应该或最好是:录取分越来越低、存在分差,且分差范围越大越好。

  举个例子:小明的意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那么意向相关专业肯定是信息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而托底专业结合兴趣、家庭背景等因素,确定为机械类。而恰好,一般而言一所高校的这6个专业的录取分就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到机械类依次降低!所以,这是个非常不错的一条志愿的6个构成专业!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一条好的志愿应保证最大可能被意向专业录取、退而求其次被相关专业录取、最惨被托底专业录取。分差的范围越大,就越能保证这一点的实现。这实际上是一条志愿里的“冲保稳”---注意,这与对高校或院校专业组的“冲保稳”完全是两回事,你细品、应该能品透、品不透请留言!

  如何确定相关专业

  上有一个问题很让人困惑:怎么知道自己的意向专业的相关专业是什么?大道理是:在深刻理解意向专业的基础上,去寻找和他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相似的专业。

  实操的方法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专业目录》,意向专业所在专业类中的其他专业,均可视为相关专业。

  而不同专业类间,哪些专业是相关专业?相关专业一定是在同一个学科内,可以在这个学科的范围内圈定;其次.....这个真的没有很简易的办法、的确是需要对意向专业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做到。最简单的办法应该是:找一个意向专业所对应行业内的朋友,让他帮圈一下。这个方法的有效性远高于看N个分析专业干嘛滴的大V的视频!

  理论讲完,开始实操

  我们延续刚才的例子,来一个Step by Step的操作:

  1.确定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

  意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计算机类内的专业都可视为相关专业,共18个。

  和行业内人士老张聊了下,得到两个结论:这18个计算机类内的专业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都算强相关的;老张认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算相关的,自动化类的算弱相关的。

  而托底专业,考虑到父母都在机械行业内有就业优势、同时小明对这个行业不反感,所以就定为机械类专业。

  排布出来后是这样式儿的:计科、软工、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类(也包含多个专业,不赘述)、自动化类(同前)、机械类(同前)。

  如果了解的人,会看出:这个排布顺序正好符合“同一所高校内,录取分数依次降低”这一要求,完美!假设不了解怎么办?也没事,往后放

  2.预估排位范围。

  小明8省排名是8000、一模市排转省排约2000、二模市排转省排约23000。既然是预案,我们按5000~25000来准备。即排位范围确定为5000~25000。

  3.登录“高考志愿所属数据填报系统(广东省)”,方法参见使用说明,不赘述;4.按小明的选科组合(假设是物化生、5000~25000的排位范围,创建一个筛选,方法参见使用说明,不赘述;

  5.数据排序

  按[高校]近3年批次录取最低分排位平均 列、[排序筛选用]整合专业近3年排位 列升序排序,目的是先按高校录取分、同一高校内再按专业录取分由低到高排序,便于查看。操作方法见下图。

  6.数据筛选

  点击 [专业]2020年最低分排位 列筛选图标(漏斗),按1到50000筛选,操作方法如下图----注意:不是按5000~25000筛选!

  这样做的原因是:不是每个高校每个专业每年都会在广东省招生,因此会出现某专业某个年份的排位及录取人数为空的情况。同时,越接近的年份今年继续招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筛选,是把2020年都没有招生的专业给过滤掉,以便后续的操作更有效率。当然也会出现2020年某专业不招生、2021年又开始招生的情况,所以这一步可选非必须!这段若看不明白,请留言区留言。

  7.接下来要做的是把每个高校的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粗筛出来、通过“收藏”功能集中到收藏页面,以便进一步缩小数据量后进行更为深入的评判。

  这里可以灵活利用 高校名称 列、专业名称 列的筛选功能,如同我在《用一个案例讲解:如何生成高考志愿》里讲的那样。但在这里,使用最“笨”的办法:

  逐一查看每条记录。假设某个高校存在意向专业,且该专业“[专业]2020年最低分排位”的值在5000~25000范围内,则点击“收藏”图标(五角星)收藏该专业,同时,把该校具有的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的记录,都通过点击“收藏”进行收藏,如下图示例:收藏了厦门大学的满足上述条件的专业!

  更为灵活的方法包括:在 专业名称列 按专业名称关键字(可输入多个)筛出专业、再对2020年最低分排位按范围进一步筛选,等等吧(如下图示例)。这个表格等同于一个线上的Excel表格,假设你Excel用得很“溜”的话,这段属于废话。

  但即使是用上的“笨”办法,5000~25000这个排位范围你需要浏览的记录也就不到3000条。笔者实操了以上,耗时约20分钟。

  8.切换到“收藏”页面,这个页面里只显示你已收藏的记录。就这个例子,差不多也就350来条记录。

  得确定一下进一步筛选的原则了。原则有两类:刚性原则、柔性原则。

  刚性原则解决“吃饱”的问题--即要保证最大可能的被意向专业录取;软性原则解决“口味”的问题--即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地域等偏好。

  刚性原则应该是:

  对于一个高校,所提供的意向专业近3年的录取排位应尽可能地保持稳定、波动较小--比如排位差对应1~2分的分差;对于一个高校,应提供较多的意向相关专业,并且意向专业和意向相关专业存在的排位差范围尽可能的大--比如排位差对应3~5分的分差。对于一个高校的三类专业、尤其是意向相关专业,近3年的录取人数应尽可能的保持稳定,最好还是逐渐增加。另外,对于招生人数很少的--比如2个的专业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留个心眼这种专业的录取分波动大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高!所以,最好是招生人数较多。

  补课:如何由排位差得知分数差?这需要借助于一分一段表。首先要明确一个事情---不同分数段,排位差所对应的分差是不一样的。基本规律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曲线(不懂这个词的请无视不重要),也即高分段、低分段排位差对应的分差小,中间分段的大。范围从几排位差对应1分的分差,到1300多的排位差对应1分的分差(理)、1000多的排位差对应1分的分差()。下图是2020年理科的一分一段表,红色框列是每一分对应的最大排位、蓝色框的是可视为每一分和前一分的排位差。我们从中能很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对于5000~6000这个排位段,200多的排位差对应1分的分差。

  而柔性原则会因人而异,但无非也就是专业学科评估、高校等级、高校类型、高校地域这些因素的组合。为了更好地往下讲解内容,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柔性原则有这样一些:

  尽可能选择广东省内的高校。对于省外的高校,至少要是一流学科以上的;对于东北、西北的高校,必须是985及以上的。

  【注意,上述仅是个示例,你可设定自己的柔性原则!】

  开始利用收藏页面,基于上述原则,完成进一步的筛选!

  8-1.同第5步,对收藏页面的记录进行排序;

  8-2.依据柔性原则,先把所有广东省的记录给筛选出来,如下图:

  8-3.依据刚性原则1,对于录取排位,每条记录重点查看着这几列的数据:

  [专业]18-19年录取平均分排位均值 。这个数值,是[专业]2019年录取平均分排位、[专业]2019年录取平均分排位 两列数据的平均值。也可以直接查看这两列观察变化趋势;[专业]2020年最低分排位。

  这样,我们就能观察到每个专业近3年的变化趋势、是否保持稳定。

  但不幸的是:广东省考试院只公布了2020年专业的最低分排位,而对于往年都是公布平均分的(通过一分一段表转换为排位)!实际上平均分较之最低分更有价值。

  因此,在比较上述几列的数据时,要考虑到平均分、最低分排位的差异。假设对某个高校非常认可,建议可以到高校官网上查找下该该校是否公布了平均分,以做补充。

  (高校公布录取数据完全无章可循,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公布详尽的数据。本系统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录取数据全部依据考试院发布的数据)

  8-4.依据刚性原则3,对于录取人数,每条记录重点查看着这几列的数据:

  [专业]2020年录取人数。[专业]2019年录取人数。[专业]2018年录取人数。

  这个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8-5.对于刚性原则2,通过观察表格中,同一个高校的有几个专业、这几个专业是否如预期形成从低到高的排位、且排位差尽可能的大即可。

  8-6.对于满足原则的高校记录,点击最右侧的“导出”检查框进行选中,以便导出。注意:一定要把这高校的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都选中!如下图。

  8-7.依据柔性原则,把非广东省的、双一流及以上的高校记录给筛选出来,如下图:

  8-8.同上述3~6步,对省外一流学科及以上的高校完成进一步的筛选、选中!

  8-9.这些选中的记录形成高考志愿填报的预案!将它们导出为Excel格式的件,操作方法如下图。

  8-10.用Excel或WPS打开导出的件,按需进行格式的整理等。

  【TIPS】最后一列“录取附加信息”内容较多、且有换行,导致每行很高。可以把这列格式设置为“缩小字体填充”

  9.关于院校专业组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估计有个很大的疑问:通篇都没有提到院校专业组。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2021年各高校的院校专业组划分,只有等到考试院发布《招生计划》后才能获悉。由于时间关系,本系统对于2021年也无法将院校专业组信息更新入系统。但这一点对于上述工作几乎无影响!原因是:

  1.利用本系统创建筛选时(参见第4步),要求指定选科要求。因此筛选出来的数据都是该选科要求所能报考的专业;

  2.所谓院校专业组,由“首选科目+再选科目”形成。规则是:不同的“首选科目+再选科目”一定是不同的院校专业组;同一种“首选科目+再选科目”可能被划分为多个院校专业组。

  举例:“物理+必考化学”与“物理+不限科目”一定是两个不同的院校专业组,而“物理+不限科目”可能被划分为多个院校专业组。

  3.从政策要求、以及当前已公布院校专业组划分的几个高校看,绝大多数院校专业组的划分大致会是这样:

  理科:

  “物理+不限”被划分为多个专业组。其中原仅理科可报考的专业归属一个、原理均可报考的专业归属另外一个;其他选科要求的专业原则上会各自归属到一个独立的院校专业组。但例外的情况可能是:1)医学学科类专业会归属一个独立的院校专业组;2)历年录取分很低的护理、农学类专业可能会归属到一个独立的院校专业组

  科:

  “历史+不限”院校专业组将会囊括绝大多数的原仅科、理兼收类的专业;“历史+必考政治”院校专业组将会囊括政治类、公安类的专业;其他选科要求的专业原则上会各自归属到一个独立的院校专业组

  综合上述三点,再结合我们的专业构成----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托底专业,前两者几无例外会归属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唯一存在变数的是托底专业会在不用的院校专业组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对措施有二:要么舍得分保证意向专业、意向相关专业的被录取可能性、要么重新圈定可能的托底专业!

  在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 首选科目要求 、再选科目要求 这两列,利用筛选功能确定每个专业可能会归属的院校专业组。

  10.利用《招生计划》补充信息,形成最终方案

  这一步,实际上是根据预案制作最终方案的步骤。

  高考结束后,会发放《招生计划》。从招生计划中可以获得院校专业组、各专业今年招生人数,以及专业调整(新增或取消)的信息。

  把这些信息补充到到处的Excel件中,重点观察及决策如下:

  专业今年招生人数是否发生了变化,期望是保持不变、最好是能够增长;对于各高校,所圈定的三类专业是否归属于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假设未归属,参照第9点内容处理;若预案圈定的某个高校某个专业找不到了,完整浏览该校招生计划寻找原因,无非两种:今年就是不在广东省招生了;被并入到了某个大类专业里。对于前者没有其他办法,取消吧;对于后者假设自己愿意接受大类分流,那么可以观察该大类的专业构成、招生人数等,综合预测下今年可能的排位;对于高校新增的专业,假设是自己圈定的三类专业,首先评估它是更有优势(比如会本硕连读)还是有劣势(比如是偏远校区的)。有优势,则对它的录取分数要高估,一条志愿的填报专业有余量的话可以“冲”;有劣势,则评估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若能接受可以用于“托底”

  几个常见问题的解答

  Q1.“3+1+2”下,以往的历史数据还能参考吗?

  A:可以。另外一点也是只能参考。否则靠什么?占卜吗?

  Q2.如何准确计算出某个专业今年的录取排位?

  A:没办法准确计算,只能估算,同时采用专业组合的方式来提高被录取的概率、降低被调剂到完全无兴趣专业的概率。

  Q3.说是要转换排位,是啥意思?

  A:无视它。这个问题和Q2关系密切,要说透理由,需要大致3000字。我简单总结下结论,进一步可以讨论区留言:

  转换排位目的还是想准确“计算”各高校或专业的录取排位。录取排位的变化与参加高考的人数没啥大关系、但和招生计划人数关系密切。

  要准确转换的前提之一是:大家对每个高校每个专业的价值认同是高度一致的,但这一点不成立,或者说仅对头部的一些高校的头部专业认同基本一致--比如,就认为清华的计算机专业是最高的。而对于其他高校,去看看网上对某一个高校的粉与黑的激烈程度吧!所以只能达到趋势性的价值认同一致。

  所以,某个专业的录取排位一定是基于趋势性价值认同、然后由当年学生填报的博弈最终形成的。

  要准确转换的前提之二是: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的录取计划,都保持不变---注意是每个!

  假设咱们就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大不看细(问题专业填报就要看细啊...),就做转换。按照网上流行的公式,是用前一年的招生人数、和今年的招生人数进行转换嘛。我给大家一个数据,广东省2018~2020年理科招生人数的变化:19年较之18年是0.5%、20年较之18年是1.16%!去转换吧,转换出来最终结果的变化就是这么个幅度。参照本第8点关于排位差的分布,还觉得有意义吗?

  Q3.位次法、分差法该用哪个?

  A.其实都一回事。这个问题又和Q2、Q3密切相关。我还是直接说结论:因为每个高校和专业排位的不可计算性,我们只能估算。同时结合对高校和专业的趋势性价值认同,无非就是从前往后估算、还是从后往前估算的区别。

  换句话讲,假设大家对某个高校及专业的趋势性价值认同很低,那这个学校肯定排名很靠后。这样,假设前面的高校招生计划有些微的变化,不断累积到它这里可能误差就会比较大;而分数线,实际上是当年招生人数乘以一个110~120%所获得的排位值,那么我们从后估,相对误差就会小点。就这么个道理。

  这位看官可能问了,说:一个用排位啊、一个用分啊?我还是说一个结论:分每年都会变化、排位才是有意义的,分只是用来排位的。但是,分差和排位差强相关!这个本第8点有一点说明,背后的原因懂数学的人就知道,其他人可以无视,不重要。

  但本人的结论是:尽可能用排位,同时通过考察三年的排位变化情况来确定更靠谱!

  结束语

  本有点长,也不知道会有几个读者能读到这里。自认为本篇能够对高考志愿填报带来较大的帮助,所以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读到这里!

  最后:祝各位学子,心想事成!


上一篇:湖北高考志愿状态查询(湖北2021年高考查分及志愿填报时间公布!)

下一篇:湖北高考模拟志愿(高考生AI指导模拟就能教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