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考怎么样(科举制度的公务员选拔是否高效?)
推荐文章
初唐四杰:王勃,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杨炯,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初唐“文章四友”:
崔融,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进士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迁太子(李显)侍读,出任魏州司功参军。圣历初年,武则天册封嵩山时,进献《启母庙碑》《朝觐碑》,授著作郎、起居舍人、内供奉,迁中书舍人。得罪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迁礼部郎中、大理少卿、知制诰,依附于张易之兄弟。神龙革命,贬为袁州刺史,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杜审言,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李嶠,唐朝宰相,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苏味道,苏轼先祖,自幼聪颖,并文才出名。20岁,举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跟随名将裴行俭攻打突厥。武则天时期,历任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两度跻身相位。武后强权当政时,明哲保身,避免得罪各方,处事模棱两可,时有“苏模棱”之称。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1]宋之问,进士及第,武後时,与杨烱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等。嗯,科举成功现代无名;
张九龄,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岑参,出生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 [1]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唐宋八大家:
韩愈,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柳宗元,792年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12]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回顾历史上的名人不乏科举制度拔得头筹的状元郎出身,但纵观这些人的职场生涯,是否能对社会行政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见仁见智。在历史上执行了上千年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到底是怎么样的?
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科举史》刚好可以解答这个问题。虽然是由日本人写作,但是翻译行云流水非常顺畅。日本人素来在情报收集工作方面深有建树,是内容详实的品质保证。从他国角度了解科举史,也可以给国人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观察立场。
@朕评@历史这样说
上一篇:陕西宝鸡省考资格复审公告(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面试资格复审时间) 下一篇:陕西省公考政审资料有哪些(公务员考试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