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国考形式(唐代公务员考试是什么样的?)
推荐文章
说到“考”这个词
不得不提到
中国第一个考试制度“科举制”
今天让我们和城墙君一起
走进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探究唐朝“公务员考试”
的历史脉络吧!
比起“百万雄师过独木桥”的
现代公务员考试
“学而优则仕”的唐朝
竞争激烈程度只增不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读书人要实现阶层跃升
获得入仕机会
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唐朝科举主要考
“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经的背诵
形式与高考名句默写类似
另外给经书中的一段话
结合实际政治分析议论
而进士的难度则更高一筹
这一科需要学子答时务策五道
默写《礼记》或者《左传》
中的部分内容
最后再写诗、赋各一篇
考生需要精通经书、历史、学和时政
同时对学素养要求极高
需要精通音韵格律
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竞争如此激烈
因此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这一俗语
五十岁得中进士
已经算是年轻有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著名的《登科后》
就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
满心欢喜所作
而考中进士也只是
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拿到了仕途的入场券
通过吏部的考试之后
才能被正式授予官职
选官考试由尚书部之下的
吏部主持,称作吏部试
分为“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即考察身材样貌是否丰伟
考察言辞言语是否辨正
书法是否遒美,理是否优长
四个方面都合格之后
才能通过考试
之后便可脱去白衫、换上官服
因此吏部试也称作“释褐试”
唐朝的科举考试
没有机器统一改卷
考试是否合格由主考官决定
因此主考官的赏识尤为重要
许多应试举子
在参加省试之前
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写成卷轴
送给政坛权要或学界名流
以求其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
称为“行卷”
主考官也会请有地位、声望
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
谓之“通榜”
“通榜”者没有看过试卷
他提出的名单
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
许多考生为了求得赏识
随身携带名片和作集
到名贤公卿家里去拜访
有的人身上准备了三百张
用高贵的棱纹纸做成的名片
随时准备投递
当时的名片叫做“名刺”
这些随身带着大量名片的人
就被讽刺为“名刺奴”
由此可见,在唐代
想要成为“公务员”
采斐然,学识通明
只是基本要求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传说“魁星”主运
在如此激烈的科举竞争之下
“魁星”深受古代读书人的崇拜
“拜魁星”祈求
昌高照,神识通明
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西安城墙之上
一座魁星楼静静伫立
在魁星楼所处的
这段城墙下
是西安的三学街
在古代,三学街以
“一庙三学”著称
“三学”即西安府学、
咸宁县学、长安县学
“一庙”为庙,也叫孔庙
即现今的碑林博物馆
这些传统化的灿烂遗产
见证着十三朝古都的
鼎盛化
如今,我们在城墙上
看到的魁星楼
上覆琉璃瓦,二重檐
檐下均施斗拱
饰有花卉彩绘
作为城墙上唯一一个
与军事防御无关的建筑
魁星楼是意为
运昌盛的庇护设施
更是古城墙脉传承
的见证与象征
“魁星点斗送状元”
红光驱散邪气
送来平安顺遂
西安城墙景区
在魁星楼设置了心愿亭
游客可以将心愿签投入
“平安、财升、学运、喜缘”
四大心愿宝阁内
许以美好憧憬
愿你祈福所盼皆可期
所求皆所愿
魁星高照,福地生辉
魁星楼见证着
西安城墙的悠长历史
更寄托了古今学子
的殷切祈愿
一砖一瓦
皆是美好寄愿
古韵悠长的西安城墙
不仅是古都地标
更承载着厚重的化历史
与丰富的化内涵
结束考试之后
不妨来到城墙之上的魁星楼
波斯客陪你一起
祈愿运长兴
独占鳌头
上一篇:哪里看省考岗位人数(考生怎么查看本省公务员报考人数) 下一篇:四川2014年省考申论(四川历年省考申论考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