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考还能考研吗(考研和考公同时上岸该选择哪个?)
推荐文章
前段时间,考公和考研同时上岸如何选择上了热搜,我身边还真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的朋友,一个是研究生同学小A,文学专业,19年公务员和研究生都上岸了,最终他的选择我也不用说,要不然怎么能说是研究生同学呢。22年硕士毕业后,他还是选择了考公,但就没有之前那么幸运了,一是考公比三年前卷的严重,二是因为yq各方面原因,他也错过了不少机会,折腾了一番最后上岸某高校辅导员。
另外一个同学小B,情况稍微有些不一样,他19年考研被调剂到一个很一般的学校,他先是憋屈的接受现实,然后入学没多久后果断退学,再之后转头去考公,国考直接上岸。小B现在还说,放到今天这种竞争程度,他肯定是考不上的。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非要表达读研不如考公等孰优孰劣的观点,更想说明,因为小A和小B倾向于体制内的工作,所以考研考公于他们而言成为了需要纠结的单选题。对于那些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去读博,做研究,创业,进企业的人而言,考研还是考公根本就不需要纠结。所以,在做人生重要的选择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再去决定前行的方向。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有考虑考公,甚至将其作为优先的选择,又遇到了“考研和考公如何选择”的历史性难题,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一份学历vs一份工作:提升学历是许多人选择读研的关键原因,毕竟在本科学历看似都烂大街的年代,研究生学历或许会增加个人优势,最后考公时也可以更有竞争力一些,毕竟有的岗位只限硕士及以上学历,此外,硕士进入体制后的定级和薪资也会比本科生更优一些,但就我身边已入职体制多年的前辈反馈,学历更多的是帮你在起步层面帮你拉开一点差距,实际的晋升发展要靠个人能力和资源禀赋程度。此外,学历提升也并非只局限在学生时代,就业后在合适的机会仍然可以选择读在职研究生。但同时,现在很多国企、央企单位还是很看重学历的,如果未来就业有考虑进国企央企,那读研或许是个合适的选择。
不确定性vs稳定性:从长远看,考公和考研只是踏入社会时间早晚的问题,考公后直接上岸,成为体制单位的一员,人生也变得更为确定和稳定,我身边很多朋友、同事在上岸后两三年选择了结婚生娃,比起还在读研的同学,人生节奏也更快了一些。相对而言,读研只是提供了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仍要考虑未来就业问题,复杂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卷的考公大军、因时而变的就业政策等等因素都增加了个人未来就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如果选择了读研,那就要多做准备,探寻机会,尽可能去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渡期vs直接就业:不少人在大学临近毕业时,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道路,又不想过早接受社会的毒打,因此就选择了读研,续充三年学生生活。比起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体制,参加工作,在象牙塔的生活会帮助我们远离就业压力,生活也更为纯粹,更重要的是读研也会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许多人的读研生活都是从迷茫走向清晰,有的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继续读博,有的人开辟出了新的热爱,就业时直接选择投入该领域的工作,而这都是毕业后直接工作后无法拥有的机会。但前提是要充分利用好读研时光,去增加学识,沉淀自己,做好规划和未来要就业的心理准备,如果一味地享受或逃避,不考虑未来人生的路,那本科毕业后的焦虑惶恐还会在研究生毕业时再次上演。
考公还是考研,二者并无绝对的优劣势,其差异也不局限于以上几点,还是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统筹考虑。比起考研,我一直认为考公找工作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有能力固然重要,但有时也要遇上好机会,比如有的岗位可能今年招你这个专业的,明年又不招了。这个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朋友前年参加某省省考,一岗位往年只招博士,今年放宽到硕士,硕士学历的朋友报了此岗,笔试成绩在进面名单中靠后,但排在他前面考生因为各种原因都放弃面试,朋友直接顺位上岸,直呼自己狗屎运。作为一个经历诸多波折才成功上岸的过来人,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这种狗屎运!
上一篇:参加省考怎么样选岗(2022省考选岗指南) 下一篇:参加联考还能省考吗江苏(2019年公务员省考可以报考多个地区吗?)